更重要的是,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生產國,水稻和小麥等關鍵主食的生產自給率超過了95%。
然而,中國在農業方面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多年的精耕細作破壞了在中國糧食系統中起著關鍵作用的農業生態系統。中國大約40%的可耕地已經退化,20%以上的土地受到鎘、銅、鉛和鋅等高濃度重金屬的污染。
過度使用化肥和殺蟲劑導致了土壤退化,而農業現在是中國最大的水污染源。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東北豐富的黑土中的有機物水平下降了75%以上,估計每年下降1-2毫米。
此外,氣候變化正在給中國的農業生產系統帶來壓力,今年的嚴重干旱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為了確保中國未來幾十年的糧食安全,保護農業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基礎,向可持續和再生農業轉變勢在必行??沙掷m農業在中國已經是一個熟悉的概念,而再生農業則是一個較新的概念,在全世界范圍內日益流行,并受到農民、學者和企業的擁護。
再生農業比可持續農業更進一步,因為它的目的是使退化的土壤和其他資源再生。它通常與免耕/少耕、覆蓋作物、多種作物輪作、減少農用化學品投入和管理良好的放牧等做法相關,盡管各地遵循的具體做法不同,取決于特定地區的生態和社會經濟條件。
但是,我們如何才能在中國各地推廣可持續和再生農業呢?
最好的方法之一是調整農業政策。中國已經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例如通過改革化肥政策,對秸稈還田進行補貼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以及采取措施促進有機肥的使用、農業廢棄物的回收和低毒性生物農藥的使用。
通過調整農業政策,促進可持續和再生的做法,如激勵使用覆蓋作物、最低限度的耕作、多樣化的作物輪作以及動物和可耕地生產的結合,可以促進營養物質的循環,減少動物廢物的污染。
另外,農業的生態補償政策也需要納入現行的生態補償條例中。浙江和江蘇等省已經在進行這方面的嘗試。
中國有一個龐大的示范農場網絡,包括一些生態農場,這為在這些農場中測試和采用再生方法提供了極好的機會。但為此,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來研究這一課題,因為目前國際和中國的大部分農業研究資金都用于傳統農業的研究。例如,在農業系統向更可持續和再生的做法過渡時,需要對如何保持和提高生產力進行更多研究。
同時,還需要可靠的指標來評估可持續和再生實踐的結果。例如,由可持續食品信托基金開發的全球農場衡量標準可以適用于中國的情況。
最后,金融機制是激勵采用可持續和再生農業的關鍵,為此需要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的資金。碳市場是一個強有力的機制,可以用來獎勵中國農民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碳封存的貢獻。其他潛在的資金來源包括保險公司、零售和商業銀行、信用社、私募股權、慈善機構和主權財富基金。
糧食安全是中國政府最關心的問題,鑒于全球糧食供應的壓力,現在更是如此。恢復中國土壤的健康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鍵。可持續和再生的農業對土壤健康和糧食安全都是不可或缺的。隨著規模的擴大和投資的增加,中國可以成為可持續和再生農業領域的全球領導者,就像它已經成為可再生能源的領導者一樣。
文獻來源:
Fan, Shenggen, and Seth Cook. “Regenerative Farming to Better Protect Soil, Food.” Chinadailyhk, 20 Sept. 2022, www.chinadailyhk.com/article/a/291179.
翻譯:程之涵 福建農林大學